图录号/艺术家:

潘惊石作 芙蓉石屈原薄意方章

图录号:309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潘惊石作 芙蓉石屈原薄意方章
图录号:
309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4.5×4.4×4.4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尚臻——重要私人珍藏专场
拍卖时间:
2015年10月24日-25日
备注:
声 明:
这枚芙蓉石为红黄二色,温润浓艳。不同于一般的印纽作品,作者别出心裁地在六面方印章的顶部一面雕刻薄意。题材为屈原,取自《九章.悲回风》中“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之句,言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构图中,屈子坐于一片茫茫水色之间,四面浪花翻涌,举目萧然,悲怆之意扑面而来。作者运刀如笔,人物清癯孤傲,十分传神。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对水波和浪花的刻画,流畅的运刀和细腻无比的“开丝”将水波表现得起伏跌宕,仿佛听得到涛声。
款识: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潘惊石1963年生,福建罗源县人,字林平,号三溪钓徒。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先生。1991年创办石雕工作室,从事雕刻艺术至今。作品风格多样,擅长传统印钮及巧色雕刻,格调高雅,皆富新意。尤其两栖爬虫类,以随色赋形著称。曾出版《唯美寿山石潘惊石精品集》和《凤山雅集潘惊石师生印钮艺术》等作品集。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课座教授、青田职业技术学校课座教授、福建罗源职业技术学校课座教授等。
演化惊奇,蜕变不止
——也谈潘惊石钮雕艺术风格之变
今天,当我们纵观寿山石钮雕圈子,可以发现一件趣事:方正大材的印台之上,往往古兽纵横、螭虎云集,好者趋之若鹜,如过江之鲫;而凡刻兽者,深刀开丝,细致勾勒鬃毛、水波者十之八九,人数之众,不胜枚举。钮雕中的古兽、螭虎之风,原是自来有之,但发展到今日如火如荼的地步,追源溯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潘惊石。作为一位寿山石圈中的传奇人物,潘惊石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当是他艺术风格的不断演进蜕变。有人说潘惊石的闪光之处,在于他永远能“冲破藩篱”,此话至为允当。但他的“冲破”二字,却非朝夕之功,而是如缶翁、大千一般,经历不同阶段,终得“大成”。
唐人时期:集缀珠玉,两易其趣
1993年前后,潘惊石首以汉代螭虎的遒劲造型入钮,一改此前寿山石雕刻界在螭虎题材上纤弱无力的镂雕风格。这一改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奠定了其作品高古大气的基调。而当人们聚焦于螭虎钮制,并为之大动脑筋时,潘惊石却乘上了一次寿山石钮雕史上从无前例的变革浪潮。
在20世纪的最后几个年头里,上海、台湾的文化人将许多秘藏的清宫旧典,文化古籍带到了福州。寿山石的雕刻圈子里掀起了一波滔天巨浪:在内地早已失落的清代形制、宫廷技艺再度重现,古意新风,一时交织翻涌。这段时间,潘惊石所雕古兽往往体量饱满,挺拔雄健,此时他所作留款识多为“唐人”。
林平时期:九龙盘踞,云雾显晦
潘惊石在“唐人”时代后,开始以其字“林平”落款。是以深谙圈内根脉的老玩家,也往往将他的风格称为“林派”,即自此款中来。不熟悉寿山石雕刻的人,在看待潘惊石艺术风格时,往往只关注如今能够在拍场上斩获天价之作。而实际上,“林平”款识的作品,价值之富,实不下于潘氏新作。“林平”时代的潘惊石,艺术风格与今日大不一样。但他那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却已露端倪。
潘惊石早期的作品《九龙宝玺》,就曾以峨眉石雕刻九条盘踞的巨龙。此作的趣味不但在于形制特殊,也在于钮印之间的互动,材质钮雕相彰相显,张力十足。龙身交错显晦,并不露出全身,而是若隐若现,与飞火流云共存。最为醒目的是印身上的艳丽石纹,成为钮上云雾火光的变相延伸,配合庄重朴厚的博古纹路,形成了一种向石材本身“借势”的效果,使章体本身增加了一股磅礴大气。
惊石时期:垂范十载,雅集凤山
潘惊石的“惊石”时代,所含早已不仅止步于钮雕艺术,但其精华,又导于印台之上。2003年之前,潘惊石曾经一度转战“俏色”雕刻。以取俏之功,加诸于惟妙惟肖的虫蛇写实雕刻之上,借此再登艺术高峰。而当他重回钮雕领域之后,这一时期高度写实的风格,也对他的钮雕风格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今天常见的“惊石”款识之古兽,无不显得遒劲有力、肌肉贲张,在脊骨、关节的刻画上极其突出。而他在古兽面目的雕凿上,又往往细腻精微,甚至带着强烈的“表情”,体现出了其作品中丰富想象与高度写实的完美融合。这样的风格,正昭示着“唐人”时代的积淀,“林平”时代的创意,俏雕时代的写实,已经贯通糅杂,融汇蜕变出了我们熟悉的“惊石”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潘惊石在这个时期,还迈出了使人惊奇的另一步:他拓展了对丝纹的运用,将原本用于皮毛之作的技艺,转化成了对于水波的极致表述。这种别开生面之举,把“开丝”技巧彻底从装饰性的工艺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画面语言的独立载体。
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水波纹”题材,正是潘惊石当年首开先河。
自号“三溪钓客”的潘惊石,一次在钓鱼时被水中的涟漪启发。已是眼界开阔的他,马上想起了宋代马远的《水图卷》中,对于十余种不同的波涛丝纹的刻画。而这种“联想”,不久就被他发挥在了一系列的新作之中。此后,《青溪赤龙图》、《屈原九歌》、《海上明月共潮生》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
潘惊石个性慷慨,有豪侠之风,乐于提携后进,因而薪传甚富。每过两年,他与弟子们就可集师徒之作,共同进行一次大型展出,谓之“凤山雅集”。如此浩大的队伍,想必钮雕中的水纹流丝之法,也当可因而免于传承之忧吧!
2011年的《凤山雅集》中,潘惊石曾点评三位得其亲炙,而又享名最久的弟子,说:姚仲炬有“大气之风”、林国俤得“古意高远”、而姚仲达擅“细腻精微”。有趣的是,他对三个徒弟的总结,实际上亦是对他二十年风格渐进流变之概括——积淀高远古意,自成大气磅礴,造化细腻精微。
无论如何,潘氏艺术之风,只要一天“蜕变”不止,就令人一天欲罢不能。而对于潘惊石雕刻艺术渐变之谈,也必后继无数,生生不息了。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