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 明或更早 玉圭
图录号:1425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 明或更早 玉圭
- 图录号:
- 1425
- 年代:
- 明或更早
- 艺术家:
- --
- 材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长15.8cm
- 起拍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广州华艺国际
- 拍卖会名称:
- 2019春季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 拍卖时间:
- 2019年08月10日-11日
- 备注:
- 此璋呈长方形,一端略薄带穿孔,两面均素,带褐色沁。玉璋是古代礼玉六器之一,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道:“剡上为圭,半圭为璋”,玉璋形制与半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的大小厚薄没有规定,因用途不一而异。来源吴湖帆旧藏(上博发还编号:553473)梅景书屋旧藏:编号1425、1426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吴湖帆,名倩,字遹骏,书画署名湖帆,后以此名为行,1894年--1968年,江苏苏州人。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古代书画鉴赏大家、古代书画收藏大家,所藏古代书画编入《梅景书屋秘笈》。绘画造诣极高,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秉承“三吴一冯”,与钱镜塘并称“鉴定双璧”,富有江南“一只眼”美称。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协副主席,1934年、1946年两次被故宫聘为评审委员。作为收藏名家,吴老先生的收藏为其创作、鉴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传统画学的一大特色,即绘画创作、收藏与鉴定的密切合作。而今,先生离世已然半个世纪,能观其书、画、诗词、收藏之宏远者,则应追溯其著名的“梅景书屋”。梅景书屋名字之来源带着民国文人才子的浪漫,在《吴湖帆文稿》中对之有详细的描述:“图作老梅一树,枝杆盈百,花朵数千,翠鸟欲语,粉香玉色,绝似绵绣画屏”,因而吴将之奉为“宋画中神品也!”并在日记中写道 “与宋刻《梅花喜神谱》同贮,名吾居曰梅景书屋。”吴湖帆一生中用过二十多个斋名,而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梅景书屋”。此书屋的收藏以藏品丰富且精品较多闻名遐迩,也因此,入吴门者不但可以从本师吴湖帆身上学艺,又可以广为观摩古代名迹,在当时梅景书屋可谓俊彦云集。吴湖帆的艺术和收藏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如今,这些艺术品虽然大部分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其他公私机构收藏,但不管这些曾经被梅景书屋鉴藏的艺术珍品在哪里,我们都相信它们得到了比往昔更好的保存和保护,而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它们也发挥了今非昔比的作用。疏影 梅景书屋清代:吴湖帆春温绣幄。有暗香冉冉,霏雾轻扑。莫道珍禽,明月来时,于中消收清福。绿窗却展横斜影,任合指、癯仙铃索。纵一枝、觅取幽芳,不似喜神浓馥。休羡牙签万轴,凭肩且笑语,孤本双读。午梦初回,额上花痕,依旧翻新妆束。冰姿绰约苕川谱,映雪里、可人如玉。问几生、修到同心,好贮阿娇金屋。
- 声 明: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 清乾隆 「归昌叶瑞」御墨
-
* 清乾隆 「御制咏墨诗」墨 (六锭)
-
* 清乾隆 御制凤纹墨 (二锭)
-
* 清嘉庆 御制铭园图墨 (六锭)
-
* 清 胡开文、胡子卿、尺木堂等制墨 (六锭)
-
* 清 古墨 (一组二十三锭)
-
* 清乾隆 曹素功十六应真墨
-
* 清 古墨 (一组十七锭)
-
* 清乾隆 凤纹图紫玉光朱砂御墨
-
* 清乾隆 御制文源阁诗墨
-
* 清 仪府珍赏·龙香剂墨等 (四锭)
-
* 清 端石雨纹砚台
-
* 清 吴山尊、余曼盦铭 梅花纹砚
-
* 明 红丝石随形砚
-
* 清中期 张廷济铭三斗鋗斋圆形歙砚
-
清乾隆 「乾隆御铭」渔翁图松花石砚
-
清早期 白玉竹节砚
-
* 清 弘一款端砚
-
* 清光绪 黄思永铭兰亭序端石平板砚
-
* 1862年作 楷书四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 1880年作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1981年作 行书七言联 镜框 水墨纸本
-
*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 行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
*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洒金笺
-
* 篆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 1912年作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
* 行书五言联 镜框 水墨纸本
-
* 1882年作 隶书五言联 镜框 水墨纸本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 古董珍玩——瓷器·玉器·工艺品(600)
- 广东美术百年作品(269)
- 现当代艺术(86)
- 近现代书画(133)
- 余香集——宫廷及重要艺术珍品(159)
- 典雅生活艺术——珠宝·潮玩·钟表·欧洲古董(322)
-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165)
- 稀世真藏—名酿·养生·金工雅器(501)
- 南张北溥——张大千 溥儒作品集珍(43)
- 静观——历代造像及宗教艺术品(67)
- 百年开化——近现代名人书法专场(94)
- 吾吴守正——从愙斋到梅景书屋专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