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华弌 作品之八

图录号:644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李华弌 作品之八
图录号:
644
年代:
1990年作代初
艺术家:
李华弌
材质:
纸本 彩墨
作品分类:
尺寸:
68.8×137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2016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现当代艺术
拍卖时间:
2016年11月11日-15日
备注:
声 明:
出版:《李华弌:山水作品集》,心赏斋、雅林堂,香港,1996年,图版钤印:李华弌签名:李华弌
欲立先破
李华弌的高古山水复兴
拍品编号?644
美术史学者沈揆一初见李华弌作品,即被深深打动,感言到:“有明显的传统风气,又有超越传统的非常现代的感觉在里头。”李华弌在大洋彼岸创作出动人心脾的水墨作品,成为华人当代水墨的一面旗帜。

亦中亦西的求学之路
1954年,年仅六岁的李华弌开始师从著名艺术家、慈善家王震之子王季眉习画,深受海派传统“大画笔”风格的浸染。16岁时,为了摆脱艺术风格的局限性,李华弌转而学习西画,拜师张充仁。张充仁曾就读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因与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Hergé)共同创作《丁丁历险记》之《蓝莲花》而闻名欧洲,并擅长油画、雕塑。在张充仁的指引下,李华弌很快接受了西方艺术理论体系,从而在年轻时代就深谙中西艺术之道,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
“文革”期间,李华弌坚持绘画,两次面临艺术道路上的冲突与选择。其一,当艺术被缚于宣传目的时,是否应该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李华弌的选择是回归到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其二,当意识到艺术应该被赋予更多意志和情感时,该从何处找寻灵感?李华弌的途径是黄山的山水风景和敦煌佛教壁画。按此图索骥,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李华弌创作了一批佛教主题作品,杂糅着传统彩墨技法和对宗教与世俗冲突的思考,立意已非常前卫。

北宋之源
1982年,李华弌携妻前往美国,两年后获得旧金山艺术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受到美国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李华弌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将古代中国与当代思潮联结。他在北宋山水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结合强烈戏剧性构图和山水画意象的独特风格,创作于1990年代初期的《作品之八》(拍品编号644)即是这条脉络中趋于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
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是李华弌的最爱,其恢弘气势、细腻笔法皆令艺术家叹为观止,李华弌偏爱创作大尺幅作品也意在延承古人之风。1992年至1996年间,他潜心钻研高古山水的当代化,仅创作16幅完整的作品,却代表着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探索阶段。《作品之八》中,远处飞瀑与山石萧疏清旷,近处峭壁险峻劲硬,空间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画面以几株迎风劲木作为视觉核心,解构了传统山水的宏大场面,平添几许微妙趣意。
此幅作品折射出李华弌的绘画之道—熟悉北宋样式又不一味追随,他的方法是截取其中一个片段或一个图式,将其刻意突出放大,有意背离高古山水的恢宏格局,制造出一种被碎片化的气势感。李华弌的皴法也并非照搬宋画,郭熙的“卷云皴”、范宽的“雨点皴”、董源的“披麻皴”都有书法之趣,李华弌将其中精髓混杂并置,自成一体,往往一幅作品中亦出现多种皴法,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要寻找的是“宋画的一个氛围”。李华弌的做法取自北宋范式,又颠覆其内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如门镜中窥视大世界,宏观、微观处理切换自如。

传统的当下立场
细观李华弌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很多植被形象并非来自古画,而是取材自加利福利亚州海岸受风侵蚀的树木,云雾缭绕中的朦胧峭壁又类明末吴彬、龚贤之笔法,这种亦真亦幻的表现力正是李华弌最独到之处。正如艺术史学者赵力所言:他并非“只是停留于针对古代传统图式的亦步亦趋”,而是“在刻意营造出一种更为显见的文化关系,即‘传统的当下立场’,并进一步向我们做出这样的提示—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一个完全对立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北宋是绘画走向再现的一个高峰,风格非常写实,其后的南宋文人画亦是另一座巅峰,重个人表现、人格情绪。李华弌在传统绘画的精髓中切中了最契合自己的点,转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寓情于景。在李华弌的理解里,中国古典绘画如夜晚的艺术,静谧、深邃、肃穆,而西方艺术是白昼的艺术,热烈、明确、跃动。在以《作品之八》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李华弌将这种静谧而肃穆的结构打散后再重组,以柔克刚,提供了一种敬畏自然的当代视角。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