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朱铭 1990年作 耕牛

图录号:3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朱铭 1990年作 耕牛
图录号:
33
年代:
1990年作
艺术家:
朱铭
材质:
木刻 雕塑
作品分类:
尺寸:
40×106×24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
专场名称:
中国油画雕塑 总成交额:1,636.52 万元 成交率:70.91%
拍卖时间:
2009年5月24日至31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朱铭 90
备注:附画廊保证书
朱铭早期的乡土题材雕刻(拍品编号?33-34)
1968年,木雕师傅朱川泰正处在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从名艺师李金川门下出师十年有余,他辗转基隆、大甲,不知不觉间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各种神像雕刻所需的技术早烂熟于胸,做出的妈祖、佛陀、关公和各种工艺品在木刻界小有名气,他也在一间工厂当上了“师傅头”,负责产品的设计与修改,拿着五倍薪水,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他该会成为一名不错的民间木雕匠。不过,他却并不满足于现状,对眼前这些虽能糊口却缺少艺术创作空间的活计,他感到厌倦。
改变正在酝酿。
终于,他鼓起勇气,“千里求师,万里求艺”,放弃收入丰厚的工作,叩开台湾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杨英风的家门。杨氏感动于他的好学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破格收这个只有国小程度的木匠做弟子。于是朱川泰从扫地、泡茶、接电话做起,白天当徒弟,晚上做木工,赚出生活费养活老婆和孩子。这样的日子一过七年。
在这七年里,杨英风并没有给他上过一堂学院式的课程,但却因材施教,让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根据他的长处和不足加以指导、纠正,要求他舍弃过于纯熟的技术,注重“心”而非“手”,强调删繁就简的写意神韵,引领他体验“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传授他现代时空哲学与雕塑观念,以及重视材料、肌理的语言方式,更鼓励他自辟蹊径,不要模仿,“不做杨英风第二”。最后,还给了他一个全新的名字—朱铭。
1976年3月,杨英风把自己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档期让给了朱铭,将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雕刻家一下子推上了台湾现代艺术的前台。
谁也没想到,展览引来如潮的好评,原定一周的展期延长为一个月,后来,又开辟专厅,展出一年。
每次提到自己的第一次展览,朱铭都会谦虚地称自己运气不错,因为洪通的同期展览而捡到了一些观众。
其实如果说幸运,不论是朱铭,还是洪通,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如果不是带有寻根色彩的台湾乡土文化运动的勃兴,这两位同样非学院出身的艺术家的经历,相信会艰难得多。
在这次展览及稍后于1978年举办的个展上,朱铭展出了他早期“乡土”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雕刻的主题都是乡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牛和早年即已擅长关公、李白、鲁智深等历史或文学人物。在谈到他最喜爱的牛题材时,他曾说“我小时候就养牛,牛是我最熟悉的”,而在谈到名作《同心协力》的创作初衷时他还说:“回想小时候,我看见牛载着笨重的货物,爬坡赶路,很辛劳。牠卖力地拖,却拖不动,跪了下来,主人又不断地鞭打牠,最后连屎都拉出来,很可怜,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因此,我便想到人应该帮助牛,一起往上推”,可见乡村生活经验与他早期创作的紧密关系。
当然,这些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它们充满个性与视觉冲击力的形式。他保留大刀阔斧的雕凿痕迹,同时以圆转如意的神思,涵容内敛的动势,实现了比精雕细琢更为浑然天成的完整与大气。而每一次砍削,他都追求快速和机动,像“反射动作”一般,顺其自然,摆脱设计,决不留下思考的时间,就这样“丢繁琐,丢精细,丢那缠缚在手上的技巧和留在脑中的形式,返璞归真,大刀大胆与自心自性相遇,斧凿处,当木头块块落地,技巧与形式扬弃了,精神气韵保留下来”。 这实践了他“顺着创作材料的天性,去变通、去活转、去成全,让内在的艺术原创化入材料的原质里,心与物直通并进,浑然可达当下的完美”创作理念,发挥了“木头的特质”, “在它身上所出现的刀痕、锯痕、拔痕,唯木头才有,是只有它才能讲的语言”。
时至今日,尽管朱铭已是蜚声国际的著名雕刻家,其创作主题也从“乡土”转向“太极”、“人间”系列,但其早熟的个人风格与独特的形式语言却得到延续,并不断深化与完善,正如其早年的传奇经历一样,成为永远不会褪色的佳话。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