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徐悲鸿 1951年作 九州无事乐耕耘 镜心

图录号:341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徐悲鸿 1951年作 九州无事乐耕耘 镜心
图录号:
3413
年代:
1951年作
艺术家:
徐悲鸿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50×250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2011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著录:1.《美术报》,总第166期第6版,浙江日报社出版。2.《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第381页,徐悲鸿纪念馆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年9月。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图版171,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4.单行本《九州无事乐耕耘—一部伟大的史诗》,2011年。 款识:九州无事乐耕耘。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1951春,悲鸿。 展览:“第三届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说明:此件作品另印制了《九州无事乐耕耘》单行本,敬请藏家关注。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无事乐耕耘”出典“九州无事乐耕耘”引用的是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1一诗中的颔联,并对原句稍加修改。其原诗如下:《寄秦州田元均》  —欧阳修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2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分析《寄秦州田元均》一诗,如果不了解庆历年间欧阳修的仕途经历、“镇阳”与“北潭”、田况其人及其与欧阳修的关系,是不会明了欧阳修诗中的深意的。庆历四年八月,知河北督转运按察使。庆历五年正月,真定(今河北正定)率田况移秦州(今甘肃天水),公权府事三月。——欧阳修年表注1:田元均,即田况(1003-1061),字符均,北宋时大臣、学者,河北冀县人。注2: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行走于秦州任上之时的诗作上,多次提到“镇阳”这个地名,如《留题镇阳潭园》、《镇阳读书》、《镇阳残杏》等等,当为欧阳修于真定任上时的署衙所在地。而“北潭”则为镇阳景致,在他自己的批注中曾这样写到:“即常山宫后池也,州之胜游惟此。”说明:①明晰了这些细节之处,我们不妨再来看原诗。在首联中,欧阳修将自己与田况均为文官,却被派往边关的情况加以简单描述,并隐晦地将北宋时期“边将用儒臣”的大环境表现出来;在颔联中,以万马不嘶、军纪严明来体现文官治兵的成效,以及对边境藩帮的威慑力;颈联则表达的是千古文人的边塞情结;尾联中则以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田均的故乡为典,以为共勉。②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此巨作的题目,并送给郭沫若,自有一番巧妙的用意: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却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侠客之心,以此砥砺,共同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徐悲鸿创作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的时间是在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一共举办过三次,即一次会议、二次会议和三次会议,分别是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举行。而徐悲鸿本人是中国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一次会议的代表团成员。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后,于同年4月9日转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国际奖章,举国上下欢欣鼓舞。郭沫若为此满怀豪情写下:“我今天接受了无上的光荣,也接受了庄严的使命”。作为郭沫若先生的挚友,徐悲鸿于1951年在北京抱病创作了《九州无事乐耕耘》,并作为贺礼赠送给了郭沫若。这幅作品一直由郭沫若本人收藏,1988年归郭沫若纪念馆珍藏,1996年进入拍卖市场。《九州无事乐耕耘》是艺术大师徐悲鸿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郭沫若纪念馆曾经收藏的二幅国家一级文物(书画作品)之一,也是民间珍藏的徐悲鸿最重要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考《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如作于1950年的一幅曾由黄养辉收藏的《农民》油画,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另外,牛是徐悲鸿特别锺爱的题材,这同样源于其乡土情节,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如作于1935年的《春之歌》。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与任何古人的图式完全不同,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其造型和笔墨都因画家个人独到的生活感受而别开生面,与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乃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但忽视了远景的描绘,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进而使视觉焦点仍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不过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队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农民生活之辛苦、激烈的一面,以及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使人体味到普通生活中的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另外,一些细节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时代感。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柳树的主干以重墨写出,既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效果,亦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整幅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乃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九州无事乐耕耘》款识上提及的欧阳永叔,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九州无事乐耕耘”一句出自欧阳修之《寄秦州田元珍》诗:“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结合诗意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九州无事乐耕耘”的涵义应为在朝鲜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国内虽然安定和平,但大家仍然积极进行生产,一方面是为了国家之强大,一方面也是为了支持朝鲜战争,因此“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故而此作不仅映射出时代信息,且具有象征意义。此幅作品还见证了徐悲鸿和郭沫若之间的友谊。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回忆,徐悲鸿与郭沫若相识于1925年,当时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行的“消寒会”展览,而与郭沫若相识于会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展后徐悲鸿仍回巴黎继续未完的学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和徐悲鸿均迁居重庆,时相往来。抗日战争后期,1945年,郭沫若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呼吁成立有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呼吁取消特务组织,给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自由。郭沫若亲自将此文送至重庆盘溪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一览。徐悲鸿十分赞成《进言》,立刻在其上签了名,并与郭沫若对酒当歌,郭沫若当时兴赋诗一首:“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刃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盘溪易水古今寒。”《进言》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蒋介石大怒,张道藩随即逼迫一些人撤回签名和登报否认,如果不登报否认将不保身家性命,徐悲鸿也遇到了同样的威胁,但徐悲鸿很坚决地抵制了。此事之后,徐悲鸿和郭沫若的友谊更加深厚了。1946年,徐悲鸿和廖静文和在重庆结婚时,郭沫若便是证婚人,他还写诗一首赠送:“嘉陵江水碧于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是一番新气象,盘溪风月画人家。”解放后,徐悲鸿和郭沫若的往来更多。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召开,郭沫若是团长,徐悲鸿和许多文艺界人士均出席了大会,1953年,徐悲鸿因脑溢血逝世,周总理亲自为其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郭沫若则亲笔书写了“徐悲鸿纪念馆”的牌匾和八宝山徐悲鸿的墓碑。《九州无事乐耕耘》见证了这两位爱国文人之间的珍贵友谊。1951年,这件作品完成后,徐悲鸿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郭沫若当时住在北京西城大院胡同,此后其一直将此画挂在家里。在郭沫若去世多年后,其家属仍然珍藏着这幅画,直至1996年此作从拍卖会上流入民间。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