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徐悲鸿 高剑父 奔马 花卉

图录号:89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徐悲鸿 高剑父 奔马 花卉
图录号:
893
年代:
艺术家:
--
材质:
镜心 册页 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徐悲鸿26.3×32.8cm;高剑父26.7×32.8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6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翰墨集珍—中国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6年05月21日-22日
备注:
声 明:
款识:
1.福和夫人雅赏,悲鸿写。钤印:徐(朱)艹艹不工(白)2.福和贤世妹雅属。廿四年七月,金陵昆庐禅寺佛灯下,剑父。钤印:高(朱)
题跋:
马:1.悲鸿先生精作,愿汉珍女士宝之。丁卯冬至,少昂志。钤印:赵(白)2.此悲鸿先生即兴之作,丁卯岁杪,董寿平拜观并识。钤印:寿平书画(朱)董寿平(白)
花:1.剑父先生早年之作,其作恐不多,愿彬藩先生宝之。丁卯冬寒,少昂志。钤印:赵(白)2.丁卯岁杪,同观于少昂先生画室,董寿平。钤印:寿平书画(朱)董寿平(白)上款人:赵少昂、董寿平题跋。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旂、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曾任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旅居海外求学多年,归国后奋力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当中,并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9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尤以绘马享名于世。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毕业于东京美术院。曾主持广东同盟会,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从事美术教育,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历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擅画山水、花鸟、走兽,亦作人物画,兼长书法。

杨善深(19132004)字柳斋,广东省台山县人。居住澳门期间,他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交往甚密,对“岭南派”画艺有颇深刻的研究,受高剑父影响很大。1941年与高剑父、冯康侯等人在澳门成立“协社”。1945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五人在广州成立“今社”。后居加拿大。1999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视艺成就奖”及特区政府颁发的银紫荆星章。2000年,杨善深艺术馆在广州落成开馆。擅长中国画,兼长山水、花鸟、人物,被称为“岭南画派最后一位大师”。

赵少昂(19051998)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广州市。16岁学艺于高奇峰私立美学馆。后创立岭南制片所,任教于佛山市立美术学校。1929年《画鼠》入选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次年作品入选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1930年在广州创立岭南艺苑。193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1948年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同年移居香港,复设岭南艺苑授徒。六十年代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及加州大学讲学,并在世界各国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2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擅长中国画。

拍卖纪录: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海外流回近现代书画专场(二),成交价1,265,000

逸笔奇趣有知音
——赏徐悲鸿、高剑父即兴笔墨

此次征集到一组徐悲鸿、高剑父一同为名为“福和”的女子创作的作品,其一为徐悲鸿《奔马》,另一幅为高剑父的《花卉》。两幅都是镜心小品,尺幅只有一掌来宽,却均为两人拿手题材,颇觉趣味。

这两幅小品,徐悲鸿的题款是“福和夫人雅赏,悲鸿写。”并钤朱文“徐”、白文“草草不工”两印,语气略显客气,画面中的小马欢腾雀跃,却也的确是草草不工,写意之风。高剑父则在题跋中透露了更多的信息:“福和贤世妹雅属。廿四年(1935)年七月,金陵昆庐禅寺佛灯下,剑父。”并钤朱文印“高”。画面也是墨生粉黛,别有一番亲切感。

高剑父比徐悲鸿年长16岁,想来徐悲鸿的客气,也是由于福和夫人的辈分所致。从两人题跋中看,应是同一时期为同一人所作,很有可能创作时福和夫人也在,并且可供创作的时间不多,才有了这两幅精致的小品。至丁卯岁末,也就是1987年冬天,这两幅画被赵少昂和董寿平看到,双双补跋,对于《奔马》,两人的评价分别是“悲鸿先生精作”、“悲鸿先生即兴之作”,对于《花卉》的评价,赵少昂判断“剑父先生早年之作,其作恐不多”;董寿平则题“同观于少昂先生画室”。都颇有些见猎心喜的意味。

对比徐悲鸿与高剑父,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而且还都积极投身革命。尤其是艺术事业上,高剑父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徐悲鸿建国后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前者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后者主张现实主义,力主中国绘画需融入西画技法,毕生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改良。两人对中国美术大胆革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两人还互为知音。高剑父可称徐悲鸿艺术上的第一个知音。两人的初步交往大约是在徐悲鸿19岁初到上海时,高剑父称赞徐悲鸿的《骏马图》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将该作出版;21岁徐悲鸿考入上海震旦大学,也是高氏兄弟帮忙介绍他在上海卖画。当时徐悲鸿生活困苦,高剑父的帮助无异于雪中送炭。当然,徐悲鸿也是高剑父的知音。1935年5月23日高剑父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特为高剑父撰写艺术评论,称:“其艺雄肆逸宕,如黄钟大吕之响,习惯靡靡之音者,未必能欣赏之。”

而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两幅画作,正是高剑父南京个展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两位大师的即兴创作,可见两人之友情。这类作品虽属逸笔小品,却小中见大,更见奇趣,最为方家所钟爱,正如赵少昂跋文对它后来的收藏者所言,待其须“宝之”。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