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清代云南“永昌”三戳五十两商锭一枚
图录号:1369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清代云南“永昌”三戳五十两商锭一枚
- 图录号:
- 1369
- 年代:
- 材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重1819.7g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北京诚轩
- 拍卖会名称:
- 北京诚轩 2011年秋季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古钱、银锭 成交额:2,098.47 万元 成交率:71.17%
- 拍卖时间:
- 2011年11月11日
- 备注:
- 声 明:
- 清代云南“永昌”三戳五十两商锭一枚,重量:1819.7克,品相完美,少见
云南“永昌”五十两银锭
李晓萍
云南银矿丰富,银矿开采兴盛。据《滇云历年传》卷十一记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廷批准总督贝和诺的奏议,征云南金银铜铁锡各场税课,以银81482两为率”。道光年间,由于鸦片贸易使得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从而直接推动了银矿业的发展。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皇帝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除已开采者外,如尚有其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二十八年,又诏云贵、两广等省督抚清查矿源,积极开采。除了重开一部分明代已封闭的银矿外,还新开了茂隆、募乃等大银矿。其中,茂隆银矿位于云南孟定府西南佤族地区,繁荣时有矿工约三万人,年产白银上万两。募乃银矿位于今云南澜沧县北部,相传繁盛时有三百六十座冶银炉日夜冶炼,矿工达十余万人。据统计,至清末云南全省计有大小银矿十八处。
清末,云南鸦片贸易繁荣,各地白银涌入境内,流入的白银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形制各异,使用时折算复杂,不适合商业快速结算。于是云南省城各银钱兼销铺铸造形制一致的牌坊锭来应付白银鸦片贸易。换言之,牌坊锭是成为支付鸦片贸易的主要白银货币。
下图铭文为“永昌”的五十两银锭,是存世少量的云南五十两银锭之一。从形制观察,与晚清各省的五十两银锭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其重量来观察,是牌坊锭的十倍,便于大宗的鸦片贸易,因而,也是参与鸦片贸易的贸易银锭之一。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银质贝币一枚
-
战国时期“武”字斜肩弧足空首布一枚
-
战国时期“武”字斜肩弧足空首布一枚
-
战国时期“安藏”平肩弧足空首布一枚
-
战国时期“幺金”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一枚
-
铅质鱼币一组六枚
-
战国时期大、中、小型兽形磬币一组十三枚
-
战国时期“平州”尖足布二枚
-
战国时期尖足布一组四枚
-
战国时期方足布一组十枚
-
战国时期方足布二枚
-
战国时期方足布“安阳”二枚、“平阳”一枚
-
战国时期“安阳”方足布二枚
-
战国时期方足布一组四枚
-
战国时期小型方足布一组五枚
-
战国时期安邑二釿圆肩桥裆布一枚
-
战国时期安邑二釿桥裆方足布倒书一枚
-
战国时期“安邑二釿”桥裆方足布一枚
-
战国时期安邑一釿桥裆方足布一枚
-
战国时期梁半釿桥裆方足布一枚
-
战国时期尖首刀、直刀各一枚
-
战国时期尖首刀、直刀各一枚
-
战国时期方首刀、明刀一组十三枚;四铢、五铢、货泉各二枚(无图)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日”,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工”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工”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卜”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上”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日”三字刀一枚
-
战国时期“齐法化”背“工”三字刀一枚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 纸币 成交额:1,827.94 万元 成交率:85.02%(654)
- 古钱、银锭 成交额:2,098.47 万元 成交率:71.17%(562)
- 中国现代金银币 成交额:1,183.53 万元 成交率:80.43%(230)
- 机制币(二) 成交额:2,989.14 万元 成交率:85.71%(1043)
- 机制币(一)成交额:2,266.93 万元 成交率:85.91%(1086)
- 中国书画(一)成交额:12,194.83 万元 成交率:95.47%(265)
- 中国油画雕塑 成交额:7,147.37 万元 成交率:63.25%(117)
- 中国书画(二)成交额:12,438.86 万元 成交率:92.63%(285)
- 瓷器工艺品 成交额:4,517.32 万元 成交率:78.91%(147)
- 邮品 成交额:2,071.36 万元 成交率:72.9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