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吴冠中 西双版纳村寨

图录号:5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吴冠中 西双版纳村寨
图录号:
50
年代:
艺术家:
--
材质:
西双版纳村寨
作品分类:
尺寸:
76×61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2588369
USD:16560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上海泓盛
拍卖会名称:
上海泓盛 2010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油画雕塑 成交额:2,225.77 万元 成交率:60.78%
拍卖时间:
2010年6月27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荼 94
来源: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千里迢迢来到西双版纳,植物王国,密林深处竹林黑,傣家姑娘衣裙赤,笔底风光人人识。”一语道出了,吴冠中的心声。吴冠中曾以油画家的身份登上中国画坛,但是他的油画创作中,无不显示出中国气派。这幅《西双版纳村寨》油画作品,创作于1994年。该作品整体画面质朴宁静,构图饱满而富有张力,笔触大气而厚重,多以面点线。草屋环抱于密林中,用笔纯熟自由。画面中几棵热带植物顶立于天地之间,卓尔不群。闲鸭、水影等以近乎于西方“抽象派”的表现手法点缀其间,显得生气盎然,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民族气息。作品尺幅不大,但在方寸之间画家用笔却恣意纵横,用色大胆而丰富,透露着一种神采飞扬的气韵。吴冠中提出所谓的油画民族化即是以中国的民族、地域风格、特色为题材,再加上传统中国水墨画中简洁、透明的特质。吴冠中从法国回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以风景为题材的油画.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写生。透过吴冠中笔下,中国地广物博的影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中。
吴冠中
叛逆的师承
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
—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师从林风眠、潘天寿学习油画与水墨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作为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吴冠中将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结晶都无偿捐献给各地美术馆,真正做到了“奉献人民”,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卓著的推动作用。
吴冠中的艺术简历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吴冠中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
1990年,赴香港、新加坡、泰国展画讲学并写生。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 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7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吴冠中画展",巡回高雄市山美术馆。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通讯院士。
2003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四卷本)。
2004年,85岁,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美术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万达集团和文化部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等单位发起举办的《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国际巡回展首站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拉开帷幕。
2005年,上海美术馆举办《吴冠中画展》。
2006年,“吴冠中2006新作展”在北京百雅轩画廊举行。《吴冠中2006年作品年鉴》由百雅轩画廊和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200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主办了“《吴冠中全集》新书发布暨吴冠中艺术研讨会”。《吴冠中全集》(九卷本)出版发行。
2008年,当选胡润当代艺术榜第一名。
2009年,当选“2009美术报年度人物”。
2010年,凭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造诣,荣获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09)颁奖盛典 “终身成就大奖”。
吴老之风筝不断线
我始学艺于国立杭州艺专,主要学西洋画,兼学国画,鱼和熊掌都舍不得。后来到巴黎学习,既须钻研古典的写实技术,更陶醉于现代艺术,尤其拜倒于梵高感情的狂热。
西方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引我重视分析形式规律,而东方绘画的意境,神韵又时时唤醒我自己的独立人格。民族的歧视令我在学习中潜伏着敌情观念: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来。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与外国的巨人较量,而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我矢志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在寒冷的土地上力争开出三味书屋的腊梅花,不再依恋法兰西花园里的异卉名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六十余年来我轮转于中、西绘画的两家门庭,努力摸清两家的家底,欲创造兼容并蓄、吸取双方之长的优异品质。艺术求共鸣,阳春白雪最终将转化为下里巴人,绝无永远的阳春白雪,否则只是自欺欺人。我创作中追求“专家鼓掌、群众点头”,并将这种心态归纳为一句话:风筝不断线。风筝比之作品,须升入高空,但不可断线,此线,即联系作品与启示作品的母题之线,亦即作品与人民感情间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有人赞同这线,有人蔑视这线,认为这近注脚之线有损作品艺术性的纯度。随着人民审美水准的日益提高,我尽量用细线、隐线遥控,但线系情之依,情是万万断不得的。 油彩、墨彩,工具而已,因工具之异而引发不同之技,因技之异而影响艺之变。在油彩与墨彩两处田园轮番耕作,耗尽了我的全部年华,或得或失,身后是非谁管得,任人评说。
—吴冠中
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和影
我临摹过大量中国山水画,临摹其程序,讲究所谓笔墨,画面效果永远局限于皴、擦、点、染的范围之内。听老师的话,也硬着头皮临四王山水,如果没有石涛、八大、石溪、弘仁等表露真性情的作品,我就不愿学中国山水画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以立幅为多,画面由下往上伸展,以表现层峦叠嶂,并总结出构图的规律,曰:起、承、转、合。老师说以“起”为最难。“起”是前景,如何设计这第一步,要考虑到文章的全局组合。而这前景总离不开树、石,易于类同。石涛冲出樊笼,往往突出中景,以最吸引视觉的生动形象组成画面的主体,可说都是写生的形象,是山水的肖像,它公开自己创作的经验与实质: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构图时最难处理的也是前景。因透视现象,前景所占面积最大,但其形象却往往大而空,不如远景重叠多层次,形象丰富而多样。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画面上面积愈大的部分,在整体效果中愈大。因此,如引人入胜的是中景或远景,就要设法挪动占着大面积的前景,或反透视之道而压缩其面积,或移花接木另觅配偶。山水画的“起”由作者精心设计,在油画风景的前景中作者同样煞费心机。这是油画风景与水墨山水邂逅的第一个回合。通过这个回合,我不再局限于一个视点或一个地点写生一幅油画,而移动画架做组合写生,无视印象派的家规。印象派属最忠实的写实主义,忠实于阴、晴、晨暮的不同感受。剧记载,莫奈画巨幅睡莲时,因要保持其视点不移位,地面挖了沟可让画幅下降入沟以便于挥写画面上部。也重视外师造化的中国山水画家对此当大不以为然,他们行万里路为了开阔胸中丘壑。偏爱写家乡小景的倪云林,其竹、石、茅亭,疏疏淡淡,则是通向文学意境的小桥流水。
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基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如果说东、西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复杂课题,则邂逅于同一大自然之前,江河湖海之前,风景画和山水画当一见如故,易于心心相印。地球在缩小,文化在交融,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固执自己的“纯种”传统,何况传统其实是一连串杂种的继续与发展。印象派认为黑与白不是色彩的论点早被抛弃了,黑、白往往已成了油画的宠儿。莫奈那样固守同一视点的写生方法也只是历史的故事。中国山水画没有西方写生的框框,往往自诩为散点透视,生造“散点透视”这个名称无妨,但实质是臣服于“透视”威望的心态。西方风景从描摹客观物象进入写情、写意,就逐步接近山水画的创作心态,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追上来,我们比他们高明。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中的贫乏,面对繁杂、多样、彩色缤纷的现实世界,只靠传统现成的手法来反映人们感受的时代性,必然是一筹莫展。
浪潮中的吴冠中
吴冠中生于江南水乡,下笔多优美而少强悍,多舒展而少厚重,无论描绘什么题材,笔端都洋溢着生命活力。正如苏利文所说:“他轻松自由地与自然和谐共存”—这里使人想起的是清新、明朗的自然。吴冠中一直在研究中、西绘画异同的基础上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中 年以后,终于选择将传统水墨写意与西方现代表现性绘画熔于一炉的绘画道路,这条“东寻西找”的道路使他的作品具有明快,单纯的现代性,同时渗透着中国式的宁静、抒情的诗意。他在远离学院式古典画法,保持油画本身的表现力的基础上,画出了一批中国韵味的油画。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不以传统笔墨的继承者自居,在无所顾忌、无所拘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气质,而非传统艺术形式的水墨画,他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创树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大师,也可能创作出十足中国风味的绘画作品。吴冠中的艺术道路使人们体察到,绘画中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绝不是某种固定的技法程序所能涵盖,也绝不是遇到外来文化它就衰退消失。
吴冠中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除了古代文人画家流传的笔墨习规之外,中国绘画还有很多更值得珍视,更值得发扬的东西;现代中国艺术家除了追随古人之外,还可以开辟富于时代性特征的道路,还可以产生为中外文化共同珍重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对他的这种信念作出各种评价,但无法淡化他心灵深处与中国文化相依相通的创造激情。如果吴冠中真是一个在文化上完全倒向西方而疏远中国的“世界主义”者的话,他还会提出诸如“风筝不断线”之类的主张,画出那些充满本土文化情味的画吗?与他同时学艺而留在欧洲的同学的艺术道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吴冠中不计后果地选择这样一条艺术道路、不畏权势地坚持自己的艺术思想,正是由于他对本土文化精神与命运怀有太深的眷恋和太多的使命感。
不能不承认,吴冠中与他同辈的大多数艺术家有明显的不同,他属于那种难以掩抑其个性的艺术家,社会文化要他们循规蹈矩的企图总是落空。这种艺术家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艺术思想上的不安分,在给既有文化秩序频频惹出麻烦的同时,也使艺坛显出活力,促进了艺术上的推陈出新。这种人物在人类艺术史上不断出现,只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才变得极其稀有。对艺术家个性的反复讨伐,导致这种人物的稀缺,这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艺坛的特殊景观—艺术家的循规蹈矩似乎维持了艺术界的“安定团结”,但它必然地使艺术创造气氛变得稀薄,使艺术近似于按照统一工艺流程加工订货的行业行为。从这种历史经验的反思出发,我在北京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坦陈对国画界时贤调集火力对付吴冠中之不平和不安:“对于中国美术来说,吴冠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有一些中国画家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在中国画的外部问题上采取一种相对主义态度—不同的艺术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各自有其不同的衡量标准;而在中国画的内部问题上,则采取绝对主义态度—只有某一种艺术样式才有存在的理由,对各种不同的艺术实验,只能用一个标准加以衡量。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统一的衡量标准竟然是五百年前形成的一种技法程序!
在当代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正统”本来是难以相容的,但它们在面对吴冠中这个目标时竟然取得了使人惊奇的一致。但这恰好从反面说明了吴冠中在当代中国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
—水中天
吴冠中提出所谓的油画民族化即是以中国的民族、地域风格、特色为题材,再加上传统中国水墨画中简洁、透明的特质。吴冠中从法国回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以风景为题材的油画.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写生。透过吴冠中笔下,中国地广物博的影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中。吴冠中一系列以中国精神出发的油画创作更为他的创作生涯中创造了又一个高峰。对中国画的再延续与创新,吴冠中更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中国古代不少杰出的绘画作品蕴藏着现代造型美所要追求的品味。我认为八大山人对掌握具象与抽象的契合,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我将彩墨的特色融入油画中,赋予油画中国式的抒情晕染。我吸收了中国古昼中的构图特色,就是取很多个景组成一个大场面,结合古画与油画的优点,使画面呈现感人的形象、色彩与壮丽的空间感。”
西双版纳村寨的相关背景: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终年温暖,四季常青。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如果说西双版纳的神秘、美丽,是造物主对这块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的莫大恩赐,那么西双版纳傣族园内大片的自然生态村寨能够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则得益于这里的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眷恋与执着,得益于他们深植于血液与灵魂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傣族干栏式竹楼,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出版:《吴冠中精品选集》,新加坡斯民艺苑,1996年,第66、67页。
《中国当代艺术选集1 - 吴冠中》,山美术馆,1997年,第144、145页。
《吴冠中全集-4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