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清乾隆 御制王献之《中秋帖》 《洛神赋》玉版

图录号:872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王献之《中秋帖》 《洛神赋》玉版
图录号:
872
年代:
清乾隆
艺术家:
--
材质:
《洛神赋》玉版
作品分类:
尺寸:
30.9×29.6×1.7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1000000
USD:27720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
专场名称:
瓷器工艺品 总成交额:4,410.11 万元 成交率:71.85%
拍卖时间:
2009年5月24日至31日
备注:
声 明:
说明:拍品为三希堂珍藏王献之《中秋帖》的刻玉之作,玉料规整硕大,质地清润,厚重有力。
边缘刻四条阴线,两两为组,形成边框,其间饰变形夔龙及卷草纹。正面刻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全文,引首钤“三希堂”收藏印章,后楷书题签“晋王献之书”,尾镌乾隆题跋与题记:“神韵独超,天资特秀”、“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识。”背面刻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两面通体饰以金彩。玉版集王献之行草书、楷书最享负盛名之两件作品于一身,并钤“三希堂”印章,身世不凡,当为乾隆帝三希堂所藏。
2003年,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会编号23,清乾隆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与拍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页323,图368),但体量较拍品为小。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合称“三希”,乾隆皇帝得此三帖,如获至宝,置于书房,朝夕观摩,一向被认为是清宫诸多珍藏中的“珍中之珍”。
参阅:《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苏富比公司,2003年,页323,图368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御制王献之《中秋帖》、《洛神赋》玉版
乾隆帝在养心殿度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创立了中国皇朝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他在各个方面都自命不凡,在文化方面不但要压倒当代文人,而且想超越古人。清代皇帝无不写得一手好字,自负风雅的乾隆尢是如此,他非常喜欢收藏和临写历代名迹,“三希堂”是乾隆留下的最明显标志。乾隆十一年(1746),他把日常居住的养心殿西间辟出一个四平方米小室,用贮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取名“三希堂”。按乾隆认为,“三希”有两层含意,一是宋周敦颐之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他是以三希自勉,不懈追求。二是“珍稀”,指珍惜三件稀世珍宝。他认为此三帖经上千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终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踰此”。为此乾隆皇帝亲自为之撰书匾、联及《三希堂记》。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是著名的古代书法名迹,现藏故宫博物院。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卷前引首乾隆帝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北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纵逸豪放,用笔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书断》中评说《中秋帖》:“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二希”从清宫佚失而后复归故宫博物院的过程,流传一段曲折故事。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中秋帖》、《伯远帖》据言收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际流失,而为郭葆昌所得。1950年,《中秋帖》、《伯远帖》在香港求售,徐伯郊闻讯后向国内报告,最后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决定由国家拨专款购回,终于使“二希”回归故宫博物院。至于《快雪时晴帖》目前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但真迹均已不复存在。今只传南宋末年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玉版十三行”,原藏于清宫,后散佚于民间,现藏首都博物馆。此帖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拍品为乾隆时期造办处玉作所制,长30.9厘米,宽29.6厘米,厚达1.7厘米。四周饰变形夔纹及卷草纹,正面描金浅刻“三希”中王献之《中秋帖》,反面刻《洛神赋》十三行,玉版质地清润,厚重有力,刻工精细,用料奢靡,皇家气息浓重,与苏富比香港2003年春拍编号23拍品清乾隆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属同类器(参见《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页323,图368),玉版右上角均刻有“三希堂”印记,区别于《三希堂法帖》,由此证明此玉版曾收藏于三希堂之中。
由于乾隆皇帝雅好古物,每当发现一件珍贵文物时,他总要题诗或钤印,并亲自组织人员制作不同形式的“复本”,以供其欣赏把玩。此件玉版集王献之行草书和楷书两件书法于一身,足见乾隆帝嗜古成癖,热衷翰墨之意。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