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清康熙 夹胎漆金四臂观音坐像

图录号:855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清康熙 夹胎漆金四臂观音坐像
图录号:
855
年代:
清康熙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4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445455
USD:588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
专场名称:
瓷器工艺品 总成交额:4,410.11 万元 成交率:71.85%
拍卖时间:
2009年5月24日至31日
备注:
声 明:
说明:观音菩萨面相慈悲,头戴五叶宝冠,束葫芦式发髻,袒露上身,肩披帛带,佩饰项链、璎珞,腰束长裙,衣纹起伏自然。左右主手于胸前合十,施礼敬印,左右副手分立于肩侧,施期克印。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莲底座,瓣尖雕卷云纹,莲座上下缘各饰一周联珠纹。制作精美,生动传神。
四臂观音又名六字观音,因为祂的著名真言(咒)“嗡嘛呢呗咪吽”在梵文中是六个音节,故名。祂的真言在西藏和整个藏传佛教地区广泛传播,祂也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这尊四臂观音菩萨像造型规范,工艺上乘,风格鲜明突出,应当出自康熙朝宫廷夹像名匠之手。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藏传佛教造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页237,图226
《帝王的中国》,中国文物交流中心,1992年,页101,图76.2
取夹妙法
塑菩萨宝相—清康熙夹漆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是大乘佛教崇拜的一尊著名菩萨。据佛典记载,观音菩萨具备六根大圆通智,能变现三十二种化身,为众生解救各种苦难;同时祂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能为众生来世安排美好的归宿。千百年来,观音菩萨以慈悲与智慧的愿力和法力受到了广泛崇信,其中藏族人民对观音菩萨的崇信尤为突出:藏族人民把观音菩萨奉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尊奉为“雪域依怙主”;又把本民族的起源与观音菩萨联系起来,说是观音菩萨教化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繁衍出藏族先民;还把率先引进佛教的藏王松赞干布和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奉为观音菩萨化身,赋予观音菩萨现世更大的法力。观音菩萨有多种形象,祂的每一种形象都代表着一种佛教思想,一种宗教功用,也都是观音菩萨慈悲与智能的不同化现,其中四臂观音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祂常与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一起受到供奉,合称“三大依怙主”。
此像为四臂观音菩萨标准形象,菩萨头戴五花冠,头顶结葫芦状高发髻,余发垂于两肩,耳侧有缯带飘卷,耳下垂圆环。面形圆润,神态安详,五官刻画生动写实。宽肩束腰,结构匀称,姿态自然挺拔。上身双肩披帔帛,帔帛在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圆环,然后从两腿下对称垂搭在莲花座正面座壁上,胸前饰连珠式项圈和长链,左肩斜披形似山羊的仁兽;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下腹部露有美丽的蝴蝶结,腰带下亦缀有连珠式璎珞。帔帛及裙子皆用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尤其是垂于座前的帔帛写实性极强,给人以强烈的丝织物感觉。手和足部佩有钏镯装饰,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合掌,余二手举于身体两侧,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莲花座为双层束腰形式,造型宽大厚实、做工精细讲究,上下边缘饰有一周连珠纹,仰覆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莲瓣宽肥饱满,头部饰有精美的卷草纹饰。莲座下封藏缺失,露出规整的内膛,膛内涂满红色朱砂,封底边沿亦可见明显的漆灰和麻布。造型端庄,形象庄严;装饰繁缛,雕工精细,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清代康熙时期宫廷造像精品。
清代宫廷造像始于康熙时期。康熙皇帝虽然不像其后的雍正和乾隆皇帝那样崇信藏传佛教,但对藏传佛教也持保护和尊重态度,在位六十一年为藏传佛教做出了许多贡献和功德,如册封四世班禅大师,在北京和承德等地兴建玛哈噶喇庙、永慕寺、资福院、溥仁寺、溥善寺等喇嘛寺庙,特别是在皇宫内设立“中正殿念经处”,率先将藏传佛教引进了宫廷。“中正殿念经处”负责为皇家念经祈福,同时也是一个最早造办佛像的机构。康熙宫廷造像继承明代宫廷造像遗风,同时也开启了时代新风尚,佛像造型规范,气势恢弘,工艺精细,形象生动写实,与其后的雍正和乾隆宫廷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遗存下来的造像实物不少,但带有纪年铭文的造像发现不到十尊。纪年铭文向来成为人们鉴别宫廷造像的唯一标准,但这一标准不能用于康熙宫廷造像,因为康熙宫廷造像尚未形成刻款的统一习惯和要求,现在发现的纪年造像皆为具体干支纪年,而且形式亦不统一,充分说明它们显是出自康熙皇帝具体原因和目的下的特殊产物,不具备普遍和代表性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纪年造像为我们了解和鉴别康熙宫廷造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这尊四臂观音像从造型样式到衣饰风范完全符合康熙宫廷造像特点,特别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铜镀金四臂观音像神貌极其相似,显示了康熙宫廷造像精致典雅、富丽堂皇的皇家艺术风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像不仅具有宫廷风格特点,而且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根据封底露出的漆灰、麻布,以及造像表面髹漆上显现的龟裂纹判断,此像属于我国传统塑像工艺中的夹像,在我国塑像艺术中是一种最高的技艺。它采用麻布、漆等材料塑造佛像,在制作工艺上有三种不同形式,即脱沙夹、木骨夹和木心夹,但历史上最流行的是脱沙夹像。其具体方法是先以粘土塑制泥模像芯,再在像芯上编织细笼,其后在细笼上裹缝布(即麻布),然后在麻布上层层涂漆,等漆干燥凝固后,除去内中的泥模像芯,即成漆像。唐代道宣在《续高僧传》中概括其工艺为“捻塑才了,末加漆布”。其殊胜之处有两方面:一是经久耐用,不易受自然和人为损坏,二是胎体轻薄,便于搬运抬举,故古代多用于“巡城”。夹像流传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古代西域地区,东晋时传入我国,从此一直在我国大江南北传播不衰。历史上诞生了许多夹塑像名匠,其中元代的刘元最为著名。《元史·刘元传》记载:“有塑土范金、搏换为佛者,出刘元之手,天下无可与比。”所谓“搏换”,就是在土偶上漫帛,再在帛上漆绘,然后去土,髹帛俨然成像,北京俗语谓之“脱活”。至今仍有不少夹名品留存下来,如广东南华寺唐代六祖慧能大师真身像、北京八大处大悲寺元代十八罗汉像、河南洛阳白马寺元代十八罗汉像(原故宫慈宁宫供奉)等。
据笔者调查研究,夹像到清代仍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为皇家御用的高级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保存了不少夹像珍品,如溥仁寺慈云普荫殿十八罗汉像、雍和宫的雍和宫殿十八罗汉像等,可以说是清代夹像遗存较为集中的地方。这尊四臂观音菩萨像造型规范,工艺上乘,风格鲜明突出,应当出自康熙朝宫廷夹像名匠之手。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