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可染 1969年作 韶山 镜心
图录号:614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李可染 1969年作 韶山 镜心
- 图录号:
- 614
- 年代:
- 1969年作
- 艺术家:
- 李可染
- 材质:
- 镜心 设色纸本
- 作品分类:
- 尺寸:
- 109.8×166.2cm
- 起拍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成交价:
-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北京诚轩
- 拍卖会名称:
- 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
- 专场名称:
- 中国书画(二) 总成交额:5,025.89 万元 成交率:93.98%
- 拍卖时间:
- 2009年5月24日至31日
- 备注:
- 声 明:
- 题识:韶山。毛主席旧居,一九六九年敬画。
钤印:东方红(画)、可染、正道沧桑
纪录:北京拍卖会,2000年11月5日,编号340
说明:“韶山”题材曾见李可染写生及尺幅大小不同的创作数帧,此幅《韶山》为其中画幅极大之作,创作于1969年。据多位国内外研究李可染的学者指出,1968年,李可染从“牛棚”中解放出来,1969年被召至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当时不准画家署名,拍品《韶山》上用“东方红”手绘印,不落画家名款,应即是此时期绘于北京饭店的作品。
《韶山》描绘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农兵和红卫兵高举红旗,到韶山故居参观的情景:场院上、松林中、山岗上,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韶山沖就像革命的心臟一样,把他们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在故居前的场院上,一队解放军战士在幹部的领导下,手拿红宝书,举手宣誓,或许正在火线入党,同时也喻示着“党指挥枪”的原则与“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坚强决心。但在这件作品中,人物只是点题点景,李可染有意识地将韶山这一固定画题,透过素材选择和绘画技法,处理成一幅叙事性山水画,与其他画家同时期同类型的画作相比,显示出其高出一筹的匠心。
《韶山》用横构图,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韶山沖的景象:晨曦中,远山的朝雾尚未完全散尽,连绵的群山与近景的松林环抱着几间白墙屋舍,屋前场院乾净整洁,一池清塘浮着碧绿的荷叶……李可染没有直接引用“红太阳”作为符号,但让天地间洒满了温暖的朝晖:远山、山间水田、山岗上的林木、房舍、场院、松林中的石径、林间露出的空地,都沐浴在这温暖的朝晖中,虽松林苍翠,丛竹轻摇,但同样染上了淡淡的曙色……画面略带逆光,使得所有物象都统一在朝晖的调子中,同时又凸显出旧居的醒目地位,全画写实而又略施小写意的用笔,使色墨莹润,层次井然。
从时代的大背景看李可染的《韶山》,属于“革命圣地山水题材”的典型作品。自195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各方面湧现出一种对革命圣地的崇拜热情,与中共历史相关的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地位不断提升,有人描述当时“以革命圣地命名的单位,像雨後春筍一样普遍出现在中国大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也自愿到革命圣地落户,参与开发和建设,……如此等等,都营造了一个‘圣地热’的文化环境”。美术界在1950年代国画写生活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描绘领袖出生地和革命活动地的作品,如钱松嵒1954年的《梅园新村》、李可染1956年的《毛主席故居》,但这些画作除了表现国画改造的意义外,并没有获得题材上的特殊地位。1960年傅抱石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八景》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展,最早将对革命圣地的描绘脱离写生层面,进入主题性创作,“革命圣地山水题材”开始形成,这种新的山水画类型在1960年代中期已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与“毛泽东诗意山水”併行的两大国画题材(参见附图)。在此类型作品中,韶山是画家描绘最多,几乎当时所有山水画家都曾涉足的题材。此幅《韶山》即是李可染的经典构图,有美术史学者将李可染此作定位为“研究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的图像”,于艺术价值之外,包含了更多社会、历史与文化内涵。
东方红年代的山水表情—李可染画韶山 李松
作于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山水画创作中是一个異数,也为那特殊时代的文化环境留下了印迹。
此画曾出版于《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的第181页,王鲁湘在相关的作品赏析中评价此画“是带有叙事性的山水画,很写实,也很写意,虽没有画红太阳,但天地间洒满了温暖的朝晖。”
画上有李可染自题:“韶山?毛主席旧居,一九六九年敬画。”钤印:“东方红”、“可染”、“正道沧桑”。“东方红”、“正道沧桑”印主要见于此一时期作品。
李可染在文革时期受冲击,1968年较早获得“解放”,1969年奉调为北京饭店作布置画。《韶山》一画即作于此一时期。
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束缚下,绘画创作题材被限制得极为狭窄,山水画只能画桂林、漓江等自然风光和革命圣地,而毛泽东出生地韶山沖自然成为画家取材的首选。
不少画家画过韶山,傅抱石在1959年曾去过韶山,并写有《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作画小记》①。记下当时对韶山景物的印象:“韶山是一个狭长的谷地(所以又叫韶山沖),四面群山环抱,峰峦起伏,气势雄伟却又多姿。山上最多的是苍松翠柏,挺非凡,梯田片片,嫩绿如烟。”毛泽东故居是“几间极其朴素的房屋,安详地座落在苍松修竹之间”,故居前边有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过的池塘,故居外,可以看到他当年劳动过的几丘小田。
这些生动的记述可与李可染《韶山》一画相印证,后者却又多了文革期间红卫兵活动的身影。
李可染在1970年夏季下放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之前,曾去过韶山,并有写生稿,对笔下的景物有亲身感受。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环境,要求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写实。连取景角度都难于改变,不像画黄山、画漓江,可以依据构思构图自由调度场景。画家把旧居一组房屋置于画面中间偏左下方部位,在葱茏的树木环抱下,以其明亮的色调突出成为画面视觉的中心。背后韶峰层叠,构成高山仰止的观赏效果。
许多人打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他们不是旅游,而是“朝圣”。一组穿绿军装,斜揹挎包的年轻人正在旧居前举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红臂章的红卫兵。环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时期的印迹。然而整个画面没有动乱中的浮躁和喧嚣,而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宁静、幽美。
王鲁湘在赏析中特别提醒观众:“请注意画中所有树木都是真的,不管是什么树种,树干一律笔直—这对于全画的虔诚、肃敬的气氛显然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点倒也与傅抱石所说的“苍松翠柏,挺非凡”的印象相合。
这样的树木形象也见于他同时期的作品如《井冈山》等画,作者在其作品中,画树木总是把枝干勾得力求丰富,变化多姿,成为他山水画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冈山》中,那些一律笔直的树,也是一种“表情”,是为着营造一种崇高的氛围而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没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种清幽宜人的山居环境。烟岚环绕,清爽湿润。中景与近景、远景树木茂密,相互呼应,有着異常丰富的层次。画家是在题材和画法上都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从不自由中求自由,求丰富,求变化,求节奏,求深厚,求意境,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
2009年4月于北京安外
(作者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
注①见《雨花》第17期,1959年。=估价待询
本拍品详情请垂询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并需办理特别竞买登记手续。
出版:《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第180至181页,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扇骨 (两柄)
-
陈半丁 溥伒 秋山杖履 李白诗 成扇
-
陈半丁 辛巳(1941年)作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陈半丁 邹梦禅 晴川山色 七言律诗 成扇
-
萧愻 吴镜汀 秋山溪村 自作诗 成扇
-
萧俊贤 张元济 山泉响流 节录《文心雕龙》 成扇
-
萧愻 周肇祥 甲戌(1934年)作 气捲万山来 观潮二诗 成扇
-
萧愻 罗振玉 春满桃源 秦权铭文 成扇
-
吴镜汀 徐宗浩 辛巳(1941年)作 松林飞瀑 临赵孟頫书 成扇
-
吴镜汀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姚华 乙丑(1925年)作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姚华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王雪涛 张伯英 百草秋虫 逸闻四则 成扇
-
陈师曾 樊增祥 己未(1919年)作 五色牵牛 自作诗三首 成扇
-
齐白石 罗惇■ 葡萄蜻蜓 宋人诗 成扇
-
于非闇 己卯(1939年)作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于非闇 辛未(1931年)作 双面绘扇 成扇
-
祁崑 商衍瀛 壬午(1942年)作 赤壁夜游 陆游诗十首 成扇
-
祁崑 杨晋 青山听泉 节临米芾文 成扇
-
溥伒 刘春霖 桐阴课子 陆游诗 成扇
-
溥伒 朱益藩 夏山幽居 节录《雪赋》 成扇
-
溥伒 书画合璧扇 成扇
-
溥心畬 双面绘扇 成扇
-
溥心畬 梁鸿志 松山幽居 自作诗四首 成扇
-
溥佺 溥心畬 歌风台怀古 自作诗 成扇
-
老舍 溥僴 高启诗 海棠彩蝶 成扇
-
王云 甲戌(1934年)作 依依待哺 成扇
-
沈曾植 冯煦 黄庭坚文 自作诗 成扇
-
汪大燮 林长民 层峦幽林 王安石诗 成扇
-
黎雄才 书画合璧扇 成扇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